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和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是认知的竞争,也是标签的竞争。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买下商品的同时,身上又多了个标签。
如何做个人品牌打造?所谓的品牌打造,就是给自己贴标签,就是告诉别人你谁,你想在别人的心目中成为什么样的形象。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关键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我们一提到教授,马上联想到带个眼镜,文质彬彬,学富五车,拥有满肚子的才华中年男人的形象。眼镜、文质彬彬,才华就是教授身上的标签,如果我们拥有这个标签,别人就会认为我们是教授。
教授
如果你去一个高端会所,一身世界名牌服装,打扮的像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老板,那么你就会享受到老板的接待:如果你不修边幅,着装像街上的流氓混混,自然也会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被人赶出来)。
身穿名牌,给人感觉就是有身份地位的人,带上眼镜就显得有知识有文化,这些都是产品给我们带来的身份象征。
在营销的世界里面没有真相,所谓的真相就是别人对你的认知,别人对你的认知,就来在于你身上的标签。
一个产品,不光是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更是帮用户贴上了一个标签,成为用户个人形象的某种象征。
大家一想到富二代,就会想到炫富,坑爹,绯闻和事故等方面。想到暴发户,就会想到,不修边幅,文化水平不高或缺乏教养、简单粗暴。豪车,豪宅高端的奢侈品除了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关键是还是有钱人的象征。它帮你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是你对自己形象的理解和感知。
如果你想让别人认为你是有钱人,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有钱人有哪些标签。比如,有几辆豪车,几处豪宅,身边有美女如云,吃顿饭花上几万块。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以前是做公交上班,现在突然买了一辆50多万的宝马车。你是不是感觉这家话现在成了有钱人了,宝马车给人的标签就是有钱人身份的象征。
你所使用的产品就像标签一样成了你“自我形象”的展示—向你的朋友和自己展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当设计产品和品牌时,不光要考虑“如何极致地提高性能”以及“如何提高用户体验”,更是要考虑“我的产品给用户带上了什么标签?”
去年有一条文案火遍了互联网:”漂亮的不像实力派“。我们先不说这宣传的效果怎么样,但这却给带有情怀背景的坚果手机贴上了一个标签”漂亮“,那么我为什么要买这款手机,就是因为它漂亮,够文艺范!
前几年比较火的保健食品、药品,其实本身可能并没有太多功效,和价钱普通的商品差不多,但是当被贴上养生的标签后,中老年人便开始了疯狂的购买,同样是买东西,为什么不买一个具有特殊功效的呢?
可口可乐中国最新推出的系列公益广告,《不一样的我们,一样的在乎》提倡“让每个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它将《甜蜜蜜》改编为“童谣”, MV萌到犯规,配音也是开口跪!同样的广告,加入公益慈善的标签,是不是马上就高大上起来了。
那你的产品可以给消费者带的标签有哪些呢?
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过常见的四种标签用来提升产品的形象
1,社会标签:
在营造自我形象的符号”中,“社会标签”是被用的最多的—让某个产品成为社会角色(比如权力金钱等)的象征。
几乎所有的满足炫耀性需求的奢侈品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这个标签的—名车、名表、豪宅、名包……我们看到很多做生意的人,贷款都要买奔驰宝马开着出门谈生意,你要明白,他开的不是豪车,开这车的目的就是展示一个标签,我是成功人士。
俗话说,男人看表,女人看包。就是说,看一个男人有没有显赫的地位,有没有独特的品味。就看他带什么样的表。看一个女人生活是否小资,优雅不优雅,就看她挎什么包。不论是名表还是包包。就是他自我形象气质的延伸,并且能够迅速传达一个他想表达的资讯,-我有钱。
所以,当你营销一款产品时,可以问问自己:基于社会角色,我的产品给了用户什么样的标签?
据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很爱炫耀自己,宫廷宴会上贵族和大臣们用金银器具,而拿破仑用铝器具,因为当时铝的冶炼成本很高,物以稀为贵。用铝器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不同的社会角色往往需要不同的“标签”,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各种营销策略需要跟着改变。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汽车的命名有很多诀窍,豪车的命名,更有想象力,更有冲击力。比如奔驰,宝马,法拉利,而廉价的汽车,起名更加务实,比如大众,通用,现代等。
为什么呢?
因为这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开豪车会让人产生“与众不同”的感觉,让人觉得你很尊贵,而以廉价汽车”名称相对比较务实会让人觉得很朴实。所以廉价车名称,体现“勤俭持家”的社会角色;而高档车名称,体现“与众不同,舍我其谁”的社会角色。
2,个性标签
一个产品不光能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能是一个人“个性”的象征。
比如去拉萨,相当于戴上了“我是文青”的标签;穿优衣库,说明我“不在乎流行,看不上炫耀,只要简单的基本款”;用华为的MATE10,给人感觉自己是商务精英人士。而这样的“标签”是可以被人精确地控制和塑造的。
比如在小米手机之前,使用国产手机往往是“没钱”的象征,很多人宁愿接受更差的配置,也要买个三星诺基亚。但是为什么现在即使一些有钱人,也以“抢到一个699元的红米”而自豪呢?
这是因为小米进行了“角色的转变”,通过定位“为发烧而生”,让手机象征的标签不再是“社会标签”(象征是否有钱),而是个性标签(象征个人性格和喜好)。最近红米找了吴秀波代言,还加上了“国民”标签,经过这样的营销,初期使用小米手机的人就可以说“我用小米不是因为我没钱(社会标签),而是因为我是发烧友(个性标签)”
红米
在手机领域,很多人就是因为喜欢老罗,而买了锤子手机,很大程度上锤子手机卖的就是情怀。企业家中的网红,贾跃亭,卖梦想卖情怀也是一等一的高手,虽说现在乐视处于资金崩盘的边沿。更不可否认,很多人投资乐视都是冲着贾跃亭的个性标签而去的。
为什么人们会购买象征自己个性的产品?会支持那些象征自己个性的人?
因为人对于一切相似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有着天然的喜好。
在以前跟大家分享过如何快速和别人建立联系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对方的言谈举止,比如对方说话,语气迟缓,你也可以依葫芦口画瓢。人对于跟自己相识的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所以,营销一个产品时,我需要问自己:从个性标签上讲,我的产品给了消费者一个什么标签?
3,集体标签
人经常把自己放到一个集体中,然后用这个集体的某种共性来表现自己的形象。
比如“我是海归的”,“我是名校毕业”。如果你的产品能够给人以“属于某个集体”的象征,而且这个人正好对这个集体存在荣誉感,那么你的产品就更加容易得到支持—你给了别人一个“属于某个集体”的标签。
比如“民族产业”。早期的企业家给企业命名的时候,往往从振兴民族工业入手,比如华为,长虹,爱国者,联想,打着振兴民族产业,支持国产的口号卖产品,当你使用这样的产品时,就无形给自己加了一顶标签—“支持国货,就是爱我的祖国”。
比如“各地的商协会”。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一些朋友圈,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跟名人吃饭,合影,混圈子,就是为了拥有这个标签,以后的生意交往中与更多谈判砝码。
你的产品就成为了加入该集体的“身份标签”,就能够让集体荣誉感成为超越功能的产品价值。
所以,营销某个产品时,可以问自己:我的产品可能成为什么集体或者圈子的象征?
4,关系标签
作为一个人,你不光是一个社会角色(比如中产阶级)、一个个体角色(美食达人)、一个集体角色(比如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关系角色—你是某人的朋友、恋人、子女、父母、亲戚等。
人们如此喜欢拿关系来界定自己,朋友圈很多人的图像,就是和名人的合影,强调自己有背景,有实力。而如果一个产品能够成为某种关系的象征,那么消费者就会在任何需要强化该关系的时候而实用这个产品。
比如钻石、玫瑰成为爱情的象征,当你需要强化该关系时,你往往需要这样的产品(比如情人节送玫瑰)。而一个女孩如果情人节收到了玫瑰,她就拥有了这顶关系的标签—“我在被爱”。
脑白金通过大量的广告轰炸而成为“孝敬爸妈”的关系象征,所以你脑中不停地响起这句话“孝敬爸妈,脑!白!金!”
白酒文化,酒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酒一下肚什么都好说,说错了是酒后失言,说对了是酒后吐真言,红白喜事、升官发财、交友聚会、酒都是个重要的媒介。网上有很多劝酒词,大家听了就明白了,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酒水文化
所以,当你营销一个产品时,可以问自己:我的产品可能成为什么关系的象征?
上面总结了“自我营销”的4大标签,那么什么时候这样的营销最管用呢?
答案就是当需要强化自己的“自我形象”,迫切想要去展示“我是谁”时。当消费者面对不了解自己角色的人(比如进入新的环境)或者要进行角色转换(刚刚生了孩子成为妈妈)时,TA往往迫切地想要展示“我是谁”,而产品带来的标签在这个环节中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外打工的春节回家,往往炫耀性需求会提高。因为他们离开了已经熟知自己角色的同事,而面对一年没见或者多年没见的家乡人,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角色,所以他们会用几乎一切能够表达角色东西—比如给家乡人带去昂贵的礼物。
再比如你刚去一个新的环境时,往往穿着考究、积极表现、说话小心,你是在新的环境建立“自我形象”,让别人知道“我是谁”。
前几天,中学同学跟我抱怨“孩子大了不由娘”啊,说孩子开始跟自己对着干啦,巴拉巴拉......“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正处于“角色转换期”,也需要迅速建立新的“自我形象”,孩子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时能够帮助他强化新自我认识的产品往往很有用—比如买一个成年人用的手机。
人总是有建立个人形象(自我形象)的需求,但是他们又不能光靠直接说,还是内加实力通过的。
如果你在消费者需要建立某种形象时,用你的产品恰当地给他们贴上能够证明该形象的标签,那么你就会赢得超越产品功能价值的青睐。
发表评论